寸土寸金的上海,50㎡住一家三口其实算不上罕见。
今天的家,是个房龄将近30年的长条型老公房,户型难改、设施老旧,搁谁都想砸掉重来。
然而屋主找到设计师
Ryan王恒-北京,在原有结构基础上只做了简单改动。不仅解决采光难题,还让小屋拥有书房、家政间、超强储物区和卫浴三分离……各种听起来不可能的事,都在这个家里实现了完美逆袭。
内容选自设计师
Ryan王恒-北京放弃小家变大的幻想吧!
因地制宜才是居住关键。
这是个长约15m,宽约3.3m的老公房,空间琐碎,利用率很低:
①狭长一字户型,走廊幽深,采光不佳;
②厨房小空间闭塞,空气也不流通;
③设施老旧,全屋收纳空间不足;
④卫生间面积有限,难以实现干湿分离。
△改造前户型
对此,设计师根据一家人的居住习惯,逐一破解以上居住难题,让这个只有50㎡的小家居住舒适度翻倍。
①利用走廊,增加玄关收纳区和洗漱区;
②厨房和客厅做室内窗,视线通透增添互动性;
③主卧扩展三面收纳空间,还多出办公休闲区;
④卫生间墙体外移实现干湿分离,增加家政区。
△改造后户型
厨房搞个传菜口:
实现生活场景N种可能。
虽然是个小客厅,但设计师还是放了一张宽大的3人座沙发,为的就是归家时能有个彻底放松的去处。
短脚沙发一定程度上也能减少空间压迫感。
两扇窗户都用的是百叶帘,白天能够随时改变光线强弱;沙发两侧搭配了不同形式的点光源,夜里煲剧看书超级惬意。
沙发左侧折叠餐桌,不用时塞在角落当边几。
半开放隔断柜,将电视也嵌入其中。开放格同时也是旁边儿童房书柜的延伸,内置灯带,方便拿取。
U型厨房在客厅另一侧,虽然mini,但也按照「拿-切-洗-炒」的设计,尽量保证动线顺畅。
柜体都采用「白色柜面+按压式无把手柜门」,从视觉上缓解小厨房带来的拥挤感。
灶台一侧是厨房的集中收纳区。吊柜主要用来遮挡烟道,放置不常用物品。
底下抽屉分类收纳锅碗瓢盆,侧面高柜收纳干货杂物,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台面空间有限,碗篮和调料架通通上墙。
厨房本身不大,且也只有一扇小窗,空间昏暗无比。于是设计师做了个墙洞,从客厅借光,增加小厨房的开阔感,也延展了客厅的视觉通透性。
做饭一下子有了互动性,还能解决开放式厨房油烟太大的顾虑。客厅窗下设计了个mm宽的折叠餐桌,支开秒变深夜食堂。
木质隔断窗沿一直延伸到墙角,小台面还能当搁板,用来放香薰机,手机等小物件,超级方便。
偷来主卧2㎡,
厕所里多出个家政区。
原本走廊幽深,利用率低的问题,如今也有了完美解决方案:
①厨房拐角不浪费,做了隐藏式玄关柜,收纳日常鞋类和外套包包等,靠墙还增加了换鞋凳,方便从容换鞋。
②把洗漱区挪到走廊,释放卫浴空间的同时也让进家洗手的动线更加便捷。
此外,为了改善走廊采光,入户顶上采用软膜天花,模拟自然光。保留原有的顶梁结构,内嵌灯带,最大程度增加走廊亮度。
除了原木地板,其他区域全用白色,避免空间逼仄感。
洗手池用的台盆一体,减少卫生死角;镜柜内搭配伸缩杆,防止物品掉落。毕竟小户型「能收纳好清理」是关键。
洗漱池左侧还有个顶天立地柜用来囤放清洁用品。
原来的卫生间实在太小,如厕、洗漱和淋浴都挤在3㎡的狭小空间里。
因此,设计师决定舍弃2㎡的主卧面积给卫生间,不仅实现卫浴三分离,还多出个家政区。
如厕区用壁挂马桶减少清洁死角,水箱上方留了储物空间。
整墙的家政区收纳力max。洗烘设备、各类清洁工具、次净衣都有了安身之地。
马桶旁的柜体下也预留空间作为扫地机器人充电区。天花板局部加入软膜天花,让卫生间看着更加明亮。
屋主喜欢泡澡,设计师还专门选了一款迷你型坐式浴缸放在淋浴间,将空间利用最大化,可调节花洒也非常方便小朋友使用。
免打孔顶天立地收纳架,可根据习惯随意调节高度。
卧室空无一物?
其实是收纳大胃王。
主卧既是夫妇俩的日常休息空间,也是家中的高能储物区。
除了床边的衣柜,床尾还做了个2.2m的整墙储物区,收纳了行李箱、吸尘器、换季家电等日用杂物。内部隔板可以调节,方便灵活调整。
阳台原本有移门,设计师拆掉后把阳台包进室内,为喜爱阅读和瑜伽的女主人打造了一个休闲角落。
小边桌+转椅,满足偶尔办公需求还很方便移动。
阳台一侧也做了顶天立地柜,瑜伽垫、客用椅子等各种杂物收进去,柜门一关,清爽无比。
家有读书郎,
是卧室更是书房。
儿子的卧室,和父母卧室类似,没有过多装饰,用原木色调尽可能保持干净简单。
处于小学阶段的孩子,学习任务繁重。特意为他定制了大尺寸书桌在窗前,轻松容纳两个人共同使用,方便父母辅导作业。
整墙收纳橱柜,满足孩子不同成长阶段的储物需求。柜体和客厅电视柜连在一起,白天将儿童房门打开,两个空间视线得以延伸。
空调隐藏在柜子里,柜门可以度平开。
看完这个50㎡的三口之家,我突然想到吉卜力《借东西的小人阿莉埃蒂》里一家人生活物品不够用,只好出门借的场景。
△阿莉埃蒂用捡来的植物装点家
同样的,这个家也有着相似的理念——面积太小,依旧可以相互借空间。不必执着于面积大小,它虽然框住了居住范围,却框不住多变的生活场景与居住体验。
把空间折叠,减少单一用途,虽然住在小房子里,照样能游刃有余地生活,收获更多生活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