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团线绳,在一双巧手下“生”出了花儿,“长”出了型儿,变成有温度的绳结艺术……这双巧手的主人是石家庄炼油厂的电焊工李超超,今年48岁的她还有另一个身份——石家庄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编织项目传承人。自小与“绳结”结缘就放不下,四十多年来,她将各种不起眼的丝线、珠子、杏核变成精致好看、寓意美好的绳结作品,她喜欢像一个魔术师那样,亲手变幻出生活的美妙。
△李超超沉浸在绳结制作中
那个属于自己的东西
李超超自幼生活在一个热爱艺术的家庭中。父亲喜欢民间艺术,一个面团、一块海绵,到了父亲手里,就变成面人、小玩偶。妈妈的刺绣很出色,家里的窗帘、桌布,还有她小时候穿的衣服,都少不了精美绣花装饰。不过,在小小的李超超眼中,姥姥的手艺“最厉害”:一根普普通通的绳子在姥姥手中可以编出多种多样美丽的结,不同的结还有不同的寓意……
普通的绳子被赋予了文化和情感,这让李超超对“绳结”充满了好奇,觉得它很神秘,觉得它是有生命的。而8岁那年一件事,让李超超开始了“绳编”之路。
那年,她最喜欢的一顶小草帽戴不上了,妈妈想把草帽扔掉,李超超却舍不得,因为那是爸爸送的,她曾天天戴着去上学。为了不让妈妈把小草帽扔了,她想出了一个“绝招”:编出各种小装饰品,挂在草帽上,希望这样妈妈能喜欢。
这个故事的结尾正如李超超所愿。妈妈看到超超编出的小挂件非常欣喜,真的留下了那顶小草帽。从此以后,李超超一发不可收,痴迷上了“绳编”,别的小孩叫她去踢毽儿、丢沙包、跳房子,李超超很少去,只要一有时间,她就会摆弄绳子,一摆弄就是大半天……
那时,她就有了一个模糊的想法,就是除了大家都爱玩的东西,她还要有属于自己的东西,渐渐地,她坚定“绳编”就是“属于她自己的东西”。
为了这个“属于自己的东西”,她不愿简单地模仿,她把各种制作手法结合到一起,不停地变换设计,并在设计中注入时尚元素,找到属于自己的创作方向。
反复选材、尝试新手法,前功尽弃、推倒重来,对李超超来说是“家常便饭”。尽管这样,李超超也不愿重复雷同的作品。在李超超的家中,整整一面墙壁挂满了她的绳编作品,细看之下,却几乎没有两件作品是完全一样的。她说:“同样的东西我不做两件,我不是工厂,不生产流水线产品,我追求的是创作,是属于自己的东西。”
在不断挑战自己的过程中,这个“属于自己的东西”也越来越有了“李超超”标签。“超超做的绳结跟市面上卖的都不一样呢!”“真让人眼前一亮!”……每每看到自己亲手做出的绳结受到大家的喜爱和赞誉,她就觉得值了。
一双握焊枪的手
黑白丝线编成菱形耳坠简洁大方,红色盘扣下拖着流苏的耳坠颇有风情,中国结、吉祥结、双联结……每件小小的饰品都用到了一种或几种打结方式,丝丝缠绕,环环相扣,谁会想到,这样精致的绳结艺术品,都是出自一双每天握着焊枪的手呢?
18岁的时候,李超超就到石家庄炼油厂参加工作。外表瘦弱的她从事的却是电焊工种,常常需要高空作业,并且长时间手举焊机,下班回家后经常累得动都不想动。可就是这么累,李超超也从来没有中断过自己的绳编。
朋友们有时也会说,焊接和绳编好像距离有点远。但李超超觉得,焊接对她做绳编还是有帮助的。“焊接工作,正好锻炼了我手部的力量和稳定性。”她说,编织、包缠、盘结无论哪一道步骤都需要手的力度和稳定。以前做一个小小的中国结也需要四个小时,现在一个来小时的时间就能完成了。
焊接工作对精准度要求很高,李超超也把这种严谨态度,带到了自己制作绳结的过程中,她做绳结的每一步都要求尽善尽美。
△李超超的绳结作品
有一次,李超超想到用杏核(与“幸福”谐音)制作一个蕴含幸福寓意的挂件。为了能找到合适的杏核,她买遍了大大小小的水果摊:有的杏核太小,有的虽然大,但形状太扁,边缘太宽,也不满意……最后被她“相中”的杏核,是买了十几斤杏才“淘”来的。
这颗千挑万选而来的“幸运”杏核被李超超打磨得通体洁白,再精心雕成一个小巧的镂空花篮,篮中满满地装上干花瓣,下面坠着红丝线编花……看着完成后的漂亮花篮,李超超为它取名“幸福美满”。
精益求精的态度不会有错。这个寓意美好、做工精美的绳编作品《幸福美满》在年上海举办的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专业委员会第24届年会上获得第二届乡土奖、铜奖称号。
如今,她经常受邀带着作品参加本地或外地的民间艺术品展示交流会,每次参会,她小小的展台前总有源源不断的顾客围着挑这看那,成为展会的亮点。她制作的绳编作品还多次到工艺美术学会参加展览,获得了多项大奖。
传播绳结的语言
每天忙完工作、家务,李超超就沉醉在自己的“绳结”世界里。有时候一做就是六七个小时,看表的时候已经凌晨一两点。偶尔闲下来,她也要翻阅杂志找灵感,或给作品拍照存资料。
生活更是李超超灵感的来源。无论是看电视还是去旅游,她总是留意寻找创作的灵感,看电视的时候,别人是在看剧情,她看的却是剧中的演员穿的衣服、佩戴的首饰;旅游的时候,别人看的是风景,她看到却是景色中那些建筑的细节、花草的形态……
在李超超看来,每个“绳结”是手工创作,也是用“心”完成的,因为每件作品都包含了她的心思、祝福,更包含了她对生活的感悟。她喜欢“将各种原本不起眼的小东西挖掘出其原生态的美,并赋予美好的内涵”的感觉,她喜欢“像一个魔术师,亲手变幻出生活的美妙”。
这种美妙和感觉,她也乐于分享给别人,她担任了民族非遗与课程融合创建工程顾问,数次作为受邀嘉宾到石家庄的中小学去教授绳编,还带过很多学生。即使是义务教授,李超超也干得特别带劲,因为,她看到有越来越多的孩子接触并喜欢这项文化遗产了。“每当看到孩子们眼中的那种喜爱,我心里就美得不行不行的。”她说。
李超超还希望更多的人像她一样喜欢“绳结”的同时,也更能理解“绳结”的内涵。“如今中国结在中国家庭中随处可见,人们用中国结装置空间和服饰,赠送友人或者收藏,但是对于中国结背后意义的探寻却被现在快节奏的消费文化所稀释。”李超超说,作为一名绳编手艺人,自己不仅要做时尚的推动者,更有把古老艺术的文化内涵传承下去的责任。
“绳编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手工作品,还是一件艺术品,每一个结都有每一个结的语言,都有它美好的寓意,我希望有更多的人能理解其中的寓意。”她说。
未来的路因为有一环扣一环的打算才会更显精彩:快要退休了,李超超打算好了,退休后,全身心地投入到绳编中,做出更多好作品来;她还打算多出去走走,多和手工艺爱好者交流,开阔自己的眼界;还有,她打算为自己的作品出一本集子,打算带一些喜欢手工艺的学员……也许条件还不成熟,但有追求的人一定是幸福的。
(燕赵都市报记者李春炜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