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木文心花与器器以致用用亦是道

白癜风好了要注意什么 http://m.39.net/pf/a_9347097.html

什么是中国人的器物观?中国的器物从来都不止是实用一种功能。从彩陶看出,美观很重要;从青铜器看出,礼教宗教很重要;从后代大量工艺品看到,制作的技巧很重要。这些林林总总都从不同角度,塑造了我们的“器物观”。今天翻阅历史来看看除了瓷器,还有哪些花器,如何一步步从高堂庙宇飞入寻常百姓家的过程。

玉器与玻璃

玉器发展到周朝,也成为贵族、统治者显示权利、地位的器物,特别是大型组合玉佩(也称组玉佩或玉组佩)更是身份与地位的象征。《毛诗·郑风·女曰鸡鸣》最早记载了组玉佩的组合方式:“知子之来之,杂佩以赠之。”毛传云:“杂佩者,珩、璜、琚、瑪、冲牙之类。”《周礼·大宗伯》记载:“以玉作六瑞,以等邦国。”因此周代玉器成为贵族们进行祭祀、婚配、丧葬等活动的家国重器。

西周时期,社会礼制日臻完善,体现在玉器上,相应地产生一套严格的用玉制度。虢国墓地的两座国君大墓对玉器的摆放就充分体现了西周玉器在礼制中的重要意义。在大型联璜组玉佩上,璜的背面残存有宽带状的“朱组”(红色编织丝带)痕迹,这与《礼记·玉藻》记载的“天子佩白玉而玄组绶,公侯佩山玄玉而朱组绶”相吻合,体现了严格的等级制度。同时玉器也被周人赋予道德观念而人格化,赋玉以德,以玉喻人。《礼记·玉藻》上说:“凡带必有佩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君子于玉比德焉。”

瓷器的审美取向、品评标准受到玉器审美的极大影响,尤其唐宋时期,瓷器的质地、光泽、色彩的品评多源于玉的品评标准,这与玉器所具有的权力、地位的象征意义不无关系。后来被统治者尊崇的儒家学说对周礼的推崇,对这种审美取向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春秋末战国初我国还出现了最早的玻璃器,这个时期的玻璃器数量少、品种单仅有套色的玻璃珠和嵌在剑格上的小块玻璃。越王勾践剑上的两块蓝色玻璃有年的历史,可能是中国距今最早的玻璃。

战国早期的玻璃器数量有所增加,但仍以小型珠饰为主。战国中晚期玻璃器的数量及品种有所增加,除了珠、管等小型装饰品外,增添了璧、剑饰、印章等典型中国式样的玻璃器。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长沙周边出士了相当数量的战国时期的琉璃珠、玻璃环、玻璃璧、玻璃剑首、玻璃剑璏等物,显示中国早期的玻璃器物以装饰为主要用途,其外观以模拟玉器为主,这种玻璃器物的制作理念,直接影响中国后世对玻璃(包括琉璃)器物的欣赏习惯,进而影响了中国玻璃器物制造的历史。

瓷器的规模化生产

西汉初期,经过楚汉战争和与匈奴的长期作战,社会经济遭到极大的破坏,包括瓷器生产在内的手工业发展缓慢。西汉青瓷原料中氧化铝和氧化铁比例提高,这就需要在较高温度中烧成,然而当时的窑炉尚未改进,从而导致汉初青瓷反而比不上战国青瓷,有的坯体没有烧结,处于釉陶水平,胎釉含铁量高,瓷器颜色呈酱黄、酱褐和黑褐色,黑褐色瓷器就是东汉发展起来的黑瓷。

两汉初青瓷日用器皿不多,主要是仿青铜礼器,如壶、瓿、罐、鼎、盒、钟、敦等。西汉中期,仿青铜礼器的青瓷开始减少,实用器增多。在南方尤其是江浙一带,经过不断积累经验,使用“龙窑”提高窑温,高岭土也被普遍用于制造瓷器,东汉的中后期出现较为成熟的青瓷。西汉常见的仿青铜器造型逐渐消失,日用器物罐、壶、瓶、碗、盆、盘、洗增多。也新出现一些比较特殊的器形,如五联罐,被专门作为冥器用于随葬。研究表明,东汉的瓷器已与之前的原始瓷器有了相当大的不同,工艺日趋成熟,生产规模也日益扩大。

瓷器的规模制造,使陶器的地位逐渐降低,中国迎来瓷器的时代。与此同时铅釉陶也被烧造出来,有黄、褐、绿等色,绿釉较为流行。以铅为釉的基础,熔点低,只需烧至七百到八百摄氏度,并且可以薄薄地匀挂在陶胎上。铅釉陶主要呈色剂是铜和铁,在烧制过程中,经过一定的氧化就可得到青绿色,这为后来著名的唐三彩奠定了基础。

异彩纷呈的漆器

汉代,不仅瓷器进入了崭新的时期,漆器也进入了鼎盛时期。其产地之广、数量之多、传播之远是前所未有的。汉代的髹漆器物,包括鼎、壶、纺、樽、盂、卮、杯、盘等饮食器皿,奁、盒等化妆用具,几、案、屏风等家具,种类和品目繁多。另外还出现了更多的大件物品,如漆鼎、漆壶、漆纺等,并出现了漆礼器,以代替铜器。

汉代漆器制作精巧,色彩鲜艳,花纹优美,装饰精致,是珍贵的器物。以致《盐铁论·散不足》说“一杯捲用百人之力,一屏风就万人之功”。汉代宫廷多用漆器为饮食器皿。有些漆器上刻有“大官”“汤官”等字样,系主管皇家膳食的官署所藏之器;书写“上林”字样的则是上林苑宫观所用之物。

作为日用器皿,漆器比青铜器更具优势,故为汉代上流社会所爱好,这直接促进了汉代漆器的巨大发展。由于漆器的迅速发展,使得汉代铜器制造日渐衰落,这在墓葬考古出土的器物上有充分的反映一汉代墓葬出土的漆器数量大、种类丰富、制造精良,而与之相反,铜器的数量锐减、造型逐渐简化且品种明显减少。

震惊世界的马王堆汉墓,不仅出士了大量漆器等器物,还出土了大量竹器:竹篓40只、竹夹1叠、长柄大竹扇1把、短柄小竹扇1把。这些多年前的汉代初期的竹器,制作得已经相当精美。这么大量的竹器,说明竹器在汉代应用已相当广泛。年在敦煌还发现了汉代的草篮。这些信息提示我们,编织器物即将成为中国插花的重要用具。

——以上摘自《中国插花历史研究》万宏著

二、罗虬及其《花九锡》

(1)花器与道具

当时贮花之器讲求白瓷或铜器之类高洁上好质料者为主,陶器则不予采用。白居易歌咏白牡丹诗“好酬青玉案,称贮碧冰盘”,碧冰盘即青铜的“鉴”(图22)类大盘。牡丹花头大,用一般盘子显然不够。而薛能《牡丹诗》曾见有牡丹插于陶器者,则发不平之鸣道:“异色禀陶甄,常疑主者偏”之叹!

至于插花的造型因材置宜,除瓶盘之属外,为配合牡丹等大型花头,则倡行使用缸、瓮之类,是为“缸花”。花器衬以底座、垫板、花台或花几,其质料选用精雕华美花纹的高级木刻漆几座,或青玉雕作的案(如螺钿、枪金等漆器),以强调牡丹的格调与身份。

第三节五代插花风气与风格

甲、“锦洞天”——史上最早的插花定期展览会

《清异录》记载“李后主每春盛时,梁栋窗壁,柱棋阶砌,并作隔筒,密插杂花,榜曰锦洞天”。李后主名煜,字重光,与宋时的徽宗同是史上有名的艺术皇帝,从这条史料可以明白:

一、当时已有挂花或吊花之发明(梁栋用吊,窗壁用挂,如图44)。

二、发明“隔筒”当花器。“隔”通膈,指竹节中的横膈,隔间“开光”以膈腔盛水插花,是为“筒花”。

三、利用所有天然场所设置花台,善于就地取材,将环境与花器融为一体。

四、花材之选择极为自由而广泛,杂花野草均在网罗之内,内容极为丰富。

五、此正是我国史上记录最早(距今千余年)且最盛大的插花艺术“定期公开”展览会。

因为花命本难久留,但插完花还加榜书,为的是招揽观众,开放欣赏,何况规模宏大,加上每于春盛时节(约二月十五日花朝前后)按年举行一次,纵使不全是他一人的作品,也可想见当时花在宫廷中受重视的情形。

——以上摘自《中国插花史》黄永川著

插花活动遍布各个阶层

相比以前各朝代,隋唐时期已有较多的图像和文字可以考证当时的插花风格。佛家有佛前供花,敦煌及榆林石窟中保留着很多供养人以花供养佛菩萨的形象,特别是清末经斯坦因带入大英博物馆的大量的敦煌藏经洞保存完好的绢画,惟妙惟肖。在文人阶层,出现了大量歌咏插花的诗作,文人开始成为爱花赏花的主要人群。宫廷有精致的瓶花装饰,民间也有热闹的春盘。

除了直接的图像记载,文学作品中也有明确的对插花的描述。元稹的《西明寺牡丹》:

花向琉璃地上生,

光风炫转紫云英。

自从天女盘中见,

直至今朝眼更明。

琉璃是一种古老而昂贵的材料,在青铜时代就已经被人们用来制作容器。由于它含有各种稀有金属,会形成不同的颜色,光彩夺目。同时,琉璃还是佛教七宝之一,是寺院常见的法器。《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身如琉璃,内外明彻。”“花向琉璃地上生”所指正是插在琉璃容器中的牡丹插花。“自从天女盘中见”说的是天女散花,散花也是佛教供花的一种形式,天女散花的形象常出现在佛教壁画中,而所散之花多是供花中常用的牡丹、莲花。

插花家

1.李煜:新的插花形式

南唐后主李煜在诗词、音律、书画领域的卓越贡献和超高人气,远胜过他作为君王在政治领域的作为。作为一代艺术君主、文人皇帝,李后主还酷爱插花。《清异录》上卷有载:

李后主每春盛时,梁栋窗壁,柱拱阶砌,并做隔筒,密插杂花,榜曰“锦洞天”。

这便是中国历史上有记载的第一个“插花大赛”。“锦洞天”共举办几届、是否对普通民众开放我们已无从得知,但插花在宫廷贵族当中受欢迎的程度由此可见一二。

这句话包含的内容十分丰富。春天最盛之时一般认为在仲春时节,很可能是在自东晋便已盛行的二月十五花朝节这一天;“梁栋窗壁,柱拱阶砌”表面上说的是插花作品摆放的不同地点,实际上暗示了不同类型的插花,“梁栋”用吊花,“窗壁”用壁挂花,还有直接放置于台阶之上的;“隔筒”即竹筒,是记录最早的竹筒插花;“榜曰‘锦洞天’”,“榜”有名单或匾额两种意思,说明皇帝为此插花盛会专门张榜排名,或题写匾额,在形式上已极为重视。可以说,五代时期插花的发展,至少以南唐为文化中心的插花的发展,与李煜个人的推动是分不开的。

至此,继瓶花、盘花之后,又出现了吊花、壁挂花、竹筒花等插花形式。吊花、挂花通常悬挂在客堂与书斋。后来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笺》中的第八笺《起居安乐笺》还出现另一种挂花方式,把花挂在床上,悬挂场所进一步扩大到卧室:“床内后柱上钉铜钩二,用挂壁瓶,四时插花,人作花伴,清芬满床,卧之神爽意快,冬夏两可。”竹筒插花今天主要用来表现禅意插花。由于竹筒本身容易开裂,需要在内部嵌套金属管或塑料管,使筒身隔绝水分。

——以上摘自《中国插花简史》孙可李响著

空间课程

花道、茶艺、香道、古琴、摄影,并承接各类沙龙、聚会、读书会等活动

空间介绍

小原流素馨研习社

上课内容:小原流花道

春天花园(长宁教学点)

苏州相城区华元辂(苏州教学点)

香道体验馆

合作内容:小原流花道/茶会/香道

东大名路弄8号楼(虹口教学点)

晏自在

合作内容:小原流花道/茶会

复兴西路号(徐汇教学点,周日上午)

也是园茶空间

合作内容:小原流花道/茶会

恒大茶城也是园茶空间(浦东教学点,周日下午)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ys/41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