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宁丝毛挂毯传承人汪巧银丝线串联起艺术情

汪巧银

青海在线网(文/米海莲)西宁丝毛手工挂毯自年传入西宁延续至今,属于地毯家族的三大派系之一的东方毯系。手工挂毯也称“宫毯”、壁毯。材质主要由羊毛、丝线、金银丝等组成,西宁丝毛挂毯作品在羊毛材质里加入一定比例的丝线,也称作丝毛挂毯,这种挂毯的特点是绒头长,色泽艳,构图典雅,富有东方情调。

今年已经65岁的汪巧银在明媚的阳光下坐在一台织架前认真的编织一块毯子,织架上的线绳颜色艳丽,她脸庞靠近织架,认真制作着她眼前的艺术品,少许的光晕在她的脸上,显得格外柔和。

汪巧银,西宁丝毛挂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她年出生在江苏,小学毕业后12岁来青海,机缘巧合下她“结识”了丝毛毯,认真思索后她把丝毛毯作为自己的一生的坚持。

认真,努力,执着

汪巧银的叔叔一家在青海生活,在汪巧银12岁的时候,叔叔接她来青海一起生活,刚来青海的几个月,她在叔叔家帮忙照顾小孩。有一天,她偶然认识了一位江苏的老奶奶,因为是老乡的缘故,她们聊得很投缘。一次偶然的机会,汪巧银去老太太家做客,看到正在房里织挂毯的阿公,阿公织得很投入,一根根丝线在他手下好像有生命一样,丝丝结扣,毯子上的画面逐渐完整。阿公是老奶奶的先生,织挂毯是他祖传的手艺,能用丝线织出各种毯子,汪巧银的目光一下子就被挂毯吸引了。她请求阿公教她织挂毯的手艺,在她真诚地请求下,阿公答应了教她织挂毯。

于是,她每天照顾完妹妹,就去阿公家学习织挂毯。汪巧银是个认真的人,她像一块海绵一样疯狂地吸收知识,整整3年,她一天不落的去阿公家学习织挂毯,随着不断地了解,她慢慢迷上了这种技艺。

汪巧银工作照

2个月后,汪巧银的婶婶给她找了一份银行的工作,听到这个消息时,汪巧银哭了,这份眼泪中有对新工作的害怕,有对丝毛挂毯的不舍。叔叔看汪巧银不喜欢银行的工作,就替她推掉了这份工作,不用去银行工作的她又开始了一心一意学习织挂毯。

有一次,第一服装厂的一个老乡问汪巧银的叔叔,绒毛加工厂正在招工,汪巧银愿不愿意去工作?叔叔回家把这个消息带给汪巧银,让她去绒毛加工厂试试,她思索了半刻就答应了。

年12月8日她收到绒毛加工厂的报到通知,年元月,年仅15岁的汪巧银经过一个月的学习正式进入了绒毛加工厂,因为她在阿公家学习过织毯手艺,懂一些基础,她被直接分配到了制毯车间。她在一众工人中年龄最小,个子最小,可也是最能干的一个。

汪巧银个子小巧,但她的身体中总有用不完的力量,进入车间,她便一心投入到工作,每天经过她的毯子没有出过差错,半年的时间,厂里很多人都知道制毯车间有个南方来的小姑娘手特别巧,也得到了领导的赞赏,对她工作能力直竖大拇指,说:“南方丫头聪明”。

年,在车间十余年的汪巧银已经对织毯工作游刃有余了,她的工作能力出众,领导给她连涨3级工资。但伴随着领导对她的肯定,身边同事们的质疑声接踵而来,“为什么她又涨工资了?”“这次入党名额给汪巧银了?”……听到这些质疑声后,她并没有放在心上,依旧认真地做自己的工作。织毯子是她的工作,也是她热爱的兴趣,她把所有的精力投入到工作中,努力和认真一旦被长时间坚持,就会获得令人欣喜的结果,身边再也没有人质疑她获得的荣誉,渐渐地,赞美声越来越多。

从刚开始在车间流水线上织毯子,到后来负责车间重要的出口样品和特殊样品,她用努力和认真践行着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道理。年,汪巧银被提任为车间主任,每天负责验收和指导其他工人织的毯子。好景不长,年,绒毛加工厂破产倒闭,她下岗了。失去了热爱的工作,她心里感到很难过,想要继续织毯子,可是不知道找什么工作。年,她因为西宁市政“”政策,获得了社区公益岗位,每天的工作日常就是陪老人聊天,给老人做一些简单地服务。在新的岗位上,虽然每天过得依旧很充实,但她心里有个地方还是空落落的。

汪巧银工作照

在制毯车间29年,她把青春和热爱挥洒在这里。她获得的荣誉不计其数,年她参与并指导的中南海宴会厅铺设手工地毯创吉尼斯世界纪录、年曾参与并指导了青海省人民政府恭贺香港回归手工挂毯、年参与并指导了青海省人民政府恭贺澳门回归手工挂毯、年人民大会堂《三江源》《青海湖》手工挂毯等一批有影响力的手工壁挂艺术作品问世……她参与织编的一幅幅作品受到各方的交口称赞。

手艺难得,守艺更难

坚持织挂毯,就是汪巧银遵循自己内心的声音所做的选择。

她在青海手工毯界已经很有名气,她被藏羊集团返聘,依旧用最认真的态度对待每一块毯子。年9月,有一块毯子要拿去天津参加比赛,请她去帮忙,她想也没想就接下了任务。9月9号参与织毯的人员一起开会,汪巧银是主要人员,领导要求16号完成毯子的织编,6天的时间对于汪巧银来说是不小的挑战,她知道任务繁重,但她并不想放弃这次机会。6天的时间中,汪巧银带领工作人员加班赶制毯子,终于在规定的时间织完了毯子。

重新回拾熟悉的工作,让汪巧银欣喜不已。她在家人、朋友的支持下重新开始了织毯的梦想。年,杨韶鹏在机缘巧合下认识了汪巧银,汪巧银正在织毯子,一根根丝毛线最终成为一块精美的毯子,这让杨韶鹏感到惊讶,于是,他带着这份好奇了解了丝毛挂毯,和汪巧银一样,杨韶鹏了解后,对这种古老的技艺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他跟着汪巧银学起了织毯子的技艺。

汪巧银指导学生织毯(左)

年,杨韶鹏提议捡起织毯子的老手艺,让这门古老的手艺传承下去,让更多人了解西宁织毯子的历史文化。这个提议和汪巧银的想法不谋而合,“这不是我一直想做的事吗?”汪巧银说。同年,为了更好地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西宁丝毛挂毯技艺,汪巧银和杨韶鹏成立了公司、并设立了汪巧银工作室,招收学生,给学生们教授织毯子的手艺,由于这种手艺传统,刚开始招收学徒时并不理想,年轻人不愿意静下心来学习这种技艺,汪巧银和杨韶鹏为此想了很多办法。

“汪老师是真的把手工毯当作自己的‘孩子’一样热爱,她对待每一位学生都很认真,每一幅作品、每一位学生都倾注了全部的情感。”杨韶鹏说。

说话温婉、待人和善友爱,精明却不世故,工作踏实认真严谨、技艺超群,青海省内手工挂毯行业至今,没有超越她技艺的人。她曾经教授过的学生都很喜欢她,说她就像母亲一样和蔼可亲,来自巴基斯坦的学生扎韦德用并不流利的汉语连连点头称赞并竖起大拇指表示对她的敬佩。

在织毯这条路上,汪巧银走得认真且执着,她的汗水承载着许多荣誉,无一不体现着她的匠人精神。年3月,汪巧银被西宁市城中区文体局认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西宁丝毛挂毯代表性传承人;年11月,汪巧银被西宁市文广局认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西宁丝毛挂毯代表性传承人;年元月,汪巧银为主要传承人的西宁丝毛挂毯技艺被认定为青海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年4月27日。汪巧银被西宁市总工会授予西宁首届十大工匠的荣誉称号;年11月被评为青海省十大明星技术工人之一;年被认定为青海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青海省代表性传承人……

她获得荣誉数之不尽,多到自己都记不清有多少个,她把全部的心思都用在了织毯子上。“做自己喜欢的事,我从来没没觉得累,我只想把这种织毯子的技艺和文化传承发扬下去,继续做我喜欢的事。”汪巧银一边织毯子,一边笑着说。

汪巧银相信,每一个机缘巧合都是一种答案。就是坚持丝毛挂毯一样,已经给了她最好的答案,那就是继续做织下去,织到织不动为止。

汪巧银部分作品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zn/135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