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
绣
●●
杭绣,中国优秀的民族传统工艺之一,至南宋为极盛时期。当时的刺绣,一为“宫廷绣”,一为“民间绣”,前者专为皇室内苑绣各种服饰,后者刺绣官服、被面、屏风、壁挂等。直至清末民初,杭绣仍盛行而不衰,城内后市衔、粥教坊、天水桥一带有刺绣作坊近20处,擅长刺绣的手艺人多达二、三百人。杭绣评为杭州市第一批及浙江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杭绣讲究针法,针法主要有平绣、乱针绣、叠绣、贴续绣、借底绣、发绣、穿珠绣、帮绣、点绣、编绣、网绣、纱绣等。杭绣的刺绣品种很多,尤以盎金绣、包金绣、银线绣、彩丝绣等著称于世。蛊金绣,金碧辉煌,雍容华贵;包金绣,层次分明,交相辉映;银线绣,古朴文雅,素而不俗;彩线绣,细密艳丽,形象活泼。杭绣在刺绣技艺上,吸收并融合苏、湘、蜀、粤四大名绣之长,绣法多变,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杭绣的图案设计,内容大多取材于民间喜闻乐见的龙、凤、麒麟、蝙蝠、孔雀、牡丹、寿桃、如意、八卦、西湖风景等传统图案。在装饰上运用夸张和变形,也是杭绣一大特色。
杭州历来有“丝绸之府”之称,丝绸业的兴盛,促使了刺绣工艺的发展,杭州有悠久的刺绣历史。据记载,中国刺绣史上第一把弯头绣花剪刀就出自杭州。杭绣作为民间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与载体,与其他绣种一样,最早也是从民间刺绣开始。据《宋会要·职官·文绣院》中记载,北宋徽宗崇宁三年(年)“试殿中少监张康白言:令锻炼织、纫缝之事,皆各有院,院各有工,而于绣独无,欲乞置绣院一所,招刺绣人,仍下诸路选择善绣人,以为工师,候教习有成,优与酬奖,诏依,仍以文绣院为名”。同时徽宗年间又设置绘绣专科,名家绣工辈出。
文绣院的设立成为全国刺绣精英的交流平台,北宋刺绣在民间刺绣日常用途的基础上,逐渐发展出闺阁绣和宫廷绣,由实用的民间刺绣进而为艺术新商品。明清时期,民间出现了众多的商品性的专业生产作坊,明代韩希孟、清代沈善宝皆为杭州籍名媛,更是对丝绣理论及闺阁绣做出了巨大贡献。
官营宫廷刺绣由宫中织造府如意馆画师绘制纹样,经批核后送江南三织造文绣苑绣制,以最精良的绣作服务于皇室。受到元代匠户入籍世袭制度的影响,家庭作坊的传承方式中,一些特殊工序使得男性绣工职业化。自清代以来,杭绣根据工序不同分作男、女绣工,绣线盘金各司其职。
十余年来,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主管部门、专家学者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杭绣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非遗保护传承和发展面临的问题很大,因而,传承模式探讨是当今非遗保护的重点课题。
杭绣传承从世袭传承到作坊师徒传承,直至近代院校培养,不同时期经历了不同模式。清末以前无从考证,民国后杭绣的代表性人物有汪瑞华、邵咬金、张金法、赵云英、陈水琴、赵亦军、金家虹、余知音、王晨云等。
如今,各类艺术呈多元化发展趋势,系统梳理杭绣发展关系,才能正确认识到唯有在共性发展中保存特质、挖掘潜质方能与时俱进,创新传承模式,最终促进杭绣更好地传承与发展。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