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丹“非遗”
共享非遗魅力欣赏匠心之作
山丹一座值得行走的城市!这里风光旷美,景色怡人,嘉肴美馔,尺颊生香,同时山丹也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城。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先辈们通过日常生活的运用而留存到现代的文化财富,是山丹历史的见证和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
山丹的美是一种辽阔,是一种大气。
山丹的文化遗产十分丰富,让你大开眼界。
这一次我们来分享山丹非遗魅力,欣赏匠心之作。
山丹宝卷
民间宝卷在山丹历史悠久,世代传唱,明清时代盛行。它以宣扬民间神话传说、记述佛道教义活动、表现寓言童话故事、讴歌历史传奇人物和反映群众社会生活为主要内容。以唱“因果”和说“因果报应”来教化人们扬善弃恶、行善积德、孝道传家。民间念卷有一定的仪式,其道白娓娓动听,歌韵琅琅上口,故事生动活泼,情节跌宕起伏,悬念扣人心弦,听者诙谐幽默,妙趣横生。
山丹烙画
具有浓郁地方色彩的民间美术山丹烙画是在山丹当地传统的民间火烫画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特种工艺美术品。汉代,这里的农牧民就用火钎在木制农具,器物上烙烫各种符号或简单的图形。历经唐,宋,元,明,清,烙画工艺曾有过较快的发展。
山丹烙画以椴木胶合板为材料,以电烙工具代笔作画,熔中国水墨画技法,漆漆,装裱,镶嵌等工艺精制而成。它选材广泛,亦工亦写,宜大宜小,山水、花卉、人物皆可入画;以棕色为基调,精致典雅,古色古香,具有很高的装饰和观赏价值,被誉为甘肃一绝,曾选送美国、英国、新西兰等国参加艺术展览,享有很高的声誉。
山丹剪纸
山丹民间剪纸历史悠久,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浓厚的地域特色。民间剪纸在当地农村妇女中与针工、刺绣一样被视为才艺,得以世代相传,经久不衰。现在,全县各乡镇都曾有一批剪纸高手。剪纸题材广泛,内容丰富,花、鸟、虫、鱼、山水、动物、人物皆可入画,主要反映人们对吉祥如意、安康幸福的审美追求。刀法上有粗狂豪放,亦有精致细腻;表现手法上既有写实,更富有夸张。图案大多讲究工正、对称、连贯,各类造型准确生动。
山丹麦秆画
山丹麦秆画已成为一种完善的艺术形式,它充分利用天然麦秆的自然光泽和材质,表现天地风雨、花鸟虫鱼、人物风景、花卉动物等,栩栩如生,巧夺天工。其一幅作品的完成要经历割、漂、刮、碾、烫、熏等多道工序,制作精细而繁琐,过程漫长而艰辛,对制作者的耐心、毅力以及审美能力等都是一种考验。正因山丹劳动人民的勤劳和坚毅,才造就了麦秆画这不可多得的艺术精粹。
山丹刺绣
在山丹刺绣多属生活实用型。人们衣饰、烟袋、荷包、香包、枕套、铺布、靠垫、鞋垫、壁挂等都用刺绣加以装饰,图案纯朴、色彩艳丽、构图简洁、绣工精致。各种不同寓意的吉祥纹样,表现出山丹妇女们对亲人的祝福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反映了山丹的风土人情。
山丹手工编织
对折、绕绳、打结……一根细绳经历几十道“工序”后,演变成上百种不同的工艺作品。一编一织,美好祈愿都凝聚在交织的编织线里。
山丹红枣木雕
山丹木雕取材临泽枣木,挖掘北方之木,因旱而细腻厚重的情愫,突出色泽纹理,传承匠心文脉,寻求建立传统与当代的连接,再造传统技艺,呈现具有中国智慧的传统手工艺与当代康养系列的养生工艺品:佛像、笔筒、木砚以及木枕等。涉入中国的吉祥文化,将立体之美,手艺之巧,独具匠心的镌刻进行形形色色的木雕之中,让古老的木文化得以传承与发展。
注:部分资料来源于网络
策划:彭仁曹浩源
编辑:曾亚运